品牌:光宇蓄电池
起订:1只
供应:9999只
发货:3天内
信息标签:光宇蓄电池6-GFM-12 12V12AH报价参数及规格,供应,能源,电池
蓄电池与充电器或负载衔接时,电路开关应坐落“断开”方位,并确保衔接正确:蓄电池的正极与充电器的正极衔接,负极与负极衔接。
材料效劳:
1、 随产品供给产品运用说明书及装置说明书。
2、 根据用户要求规划装置,并供给产品规划装置图纸。
3、 根据用户要求供给产品的有关功能材料及各种特性曲线。
4、 供给培训用户所需的培训教材及相关材料。
蓄电池使用误区:
新蓄电池不进行初充电
蓄电池的首次充电称为初充电,初充电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电荷容量有很大的影响。若充电不足,则蓄电池电荷容量不高,使用寿命也短;若充电过量,则蓄电池电气性能虽然好,但也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所以新蓄电池要小心谨慎地进行初充电。对于普通蓄电池在使用前一定要按充电规范进行初充电。对于干荷电铅蓄电池,按使用说明书,虽然在规定的两年储存期内若需使用,只要加入规定密度的电解液搁置15min,不需要充电即可投入使用。但是,如果储存期超过两年,由于极板上有部分氧化,为了提高其电荷容量,使用前应进行补充充电,充电5h-8h后再用。
蓄电池不进行补充充电
充电不,易造成极板硫化;同时,在使用中充、放电的电量是不平衡的,倘若放电大于充电而使蓄电池长期处于亏电状态,蓄电池极板就会慢慢硫化。这种慢性硫化,会使蓄电池电荷容量不断降低,直到起动无力,大大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为使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及时得到还原,减少极板硫化,提高蓄电池电荷容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对蓄电池应定期进行补充充电。
蓄电池过充电
蓄电池经常过量充电,即使充电电流不大,但电解液长时间“沸腾”,除了活性物质表面的细小颗粒易于脱落外,还会使栅架过分氧化,造成活性物质与栅架松散剥离。
充电时极性充反
光宇蓄电池内部短路怎么处理?
答:
光宇蓄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故障时,将出现以下现象:
(1)电解液比重比正常电池低,开路电压也比较低;
(2)接进电路放电时,短路电池的电压下降迅速;若和其他正常电池相串联,短路的光宇电池的极板会出现深硫化现象,其正极板将由褐色变为棕黄色,而负极板则由浅灰色变为灰色。
(3)充电时冒气迟缓或不冒气,电解液温度高;
此时,应针对造成短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假如是由于蓄电池底部沉积物过多而造成的短路,应使蓄电池完全放电,然后倒出电解液,用纯水反复清洗之后再重新充电;
(2)假如是由于极板弯曲而造成的短路,可以考虑在极板接触的地方加插隔离板;
(3)假如是由于铅弹簧位移及极板和铅衬造成的短路,只需纠正弹簧的位置即可。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爱基,净值,资讯)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组织编制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主体责任。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国家支持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引导产学研协作,鼓励开展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
意见稿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网络。此外,汽车生产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务,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措施,提高用户移交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积极性。
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财税优惠、产业基金、积分管理等激励政策,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根据测算,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将从2018年开始爆发,当年即达50亿元规模,到2020和2023年,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36亿元和311亿元。 商业模式方面:动力锂电的回收利用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循环过程;回收渠道目前主要以小作坊为主,专业回收公司和政府回收中心占比较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回收渠道必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欧美发达国家的电池回收体系中,动力电池生产商承担主要回收责任;我国从2016年起已开始实行动力电池编码制度,建立可追溯体系,预计后续仍将出台一系列有关动力锂电池回收、拆解的产业规范。 目前国外主流锂电池回收工艺以湿法工艺和高温热解为主,且大部分已经投入工业生产阶段。 在没有任何补贴情况下,目前回收三元锂电池-具经济性,毛利率可高达50%以上,磷酸铁锂和锰酸锂电池因有价金属含量较低,回收经济性较差,但考虑到回收的强制性,不排除政府未来给予部分补贴的可能。
目前已经明确对动力锂电回收业务进行布局、并具备相关技术和资质凭证的企业,无疑将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回收渠道和回收成本则将成为该产业竞争的核心,届时大型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商有望后来居上。建议关注赣锋锂业(建设含锂金属废料回收循环利用项目)、杉杉股份(布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业务)、格林美(拥有-大规模的废旧电池材料分解产线)、比亚迪(动力电池生命周期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