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1、蓄电池的联接
● 容量不同、性能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的蓄电池不可连接在一起使用。
● 实际容量相同的蓄电池或蓄电池组方可串联使用。
● 实际电压相同的蓄电池或蓄电池组方可并联使用。
● 蓄电池组连接和引出请用合适的导线。
● 连接和拆卸时务必切断电源,否则会触电甚至爆炸的危险。
● 正负极不得接反或短路,否则会使蓄电池严重受损,甚至发生爆炸。
● 连接部件应锁紧,防止产生火花;若接触面被氧化,可用苏打水清洗。
● 新安装的蓄电池组在使用前应进行72小时浮充充电使蓄电池组内部电量均衡,方可进行测试或使用。
2、蓄电池的充放电
● 浮充使用时充电参数的设置
系列 |
型号 |
浮充电压 |
浮充电流 |
单格温度补偿系数 |
HTS系列 |
12V系列 |
2.27 ~2.30V/cell |
0.25C |
-3mV/℃ |
● 循环使用时充电参数的设置
系列 |
型号 |
均充电压 |
均充电流 |
单格温度补偿系数 |
HTS系列 |
12V系列 |
2.35 ~2.40V/cell |
0.25C |
-5mV/℃ |
● 放电电流与放电终止电压
放电电流 |
I≥1.0C |
0.2C≤I≤1C |
0.01C≤I≤0.2C |
0.004C≤I≤0.01C |
I≤0.004C |
放电终止电压 |
1.6V/cell |
1.7V/cell |
1.8V/cell |
1.85V/cell |
1.9V/cell |
备注:“C”表示额定容量
3、搬运、存储
● 蓄电池重且外壳脆,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翻滚和摔蓄电电池,同时注意不要使端子受外力。
● 蓄电池应储存或安装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应远离热源及易产生火花的地方。
● 蓄电池存放前应为满荷电状态,不允许放电后存放。
● 蓄电池应在0℃~30℃的环境下储存,存放的蓄电池应每三个月应进行一次补充电,存放时间 长不应超过半年.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电池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国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和调整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来增加企业的效益。
企业必须要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产能扩张转到提质增效上来,彻底转变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竞争的顽症,坚持依靠科技创新,走产异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企业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积极规避国外专利,开发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需求的电池及材料技术。
行业内的企业间要积极走联合发展的之路,实行强强联合,上下游企业间要紧密合作,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联盟,长期合作,联合攻关,要尊重和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企业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积极规避国外专利,开发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需求的电池及材料技术。
行业内的企业间要积极走联合发展的之路,实行强强联合,上下游企业间要紧密合作,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联盟,长期合作,联合攻关,要尊重和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大,对电池的高安全性、高一致性、高合格率和低制造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在数码锂离子电池领域采取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方式,产品将难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求。
今后,锂离子电池制造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1)电池产品的标准化及制造过程的规范化;
(2)电池制造将朝着“三高三化”的方向发展,即“高品质、高效、高稳定性”和“信息化、无人化、可视化”。因此,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规范化,加快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智能制造。
加快推进电池行业智能制造进程
要实现锂离子电池行业制造智能化,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然后再根据各具体功能需求开发应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物料的全程跟踪,加工、运输设备的远程监控,设计与制造过程的上下贯通,提供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和精细管控物料、成本与每个具体工序的能力。通过运用智能化解决方案,减少人工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提升局部生产效率保证整体进度计划,完善质量监控,保证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安全、质量、一致性和可追溯。
在建设新工厂的过程中,电池企业要考虑电池的智能化制造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问题,在单元实施可视化、网络互联、无人化的基础上,引进MES系统,ERP系统,进一步提高市场响应及决策的效率,实现完全智能化制造。
《中国制造2025》明确新能源发展道路
2015年10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明确了新材料产业等10大领域以及23个重点发展方向,提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国内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并分别提出了2020年、2025年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7.5万辆,同比增长3.2倍,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5%以上,2025年增至20%左右。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将继续大幅提高,规模超过千万辆。
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车实现规模化出口,整车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达到2万公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至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拥有2家在全球销量进入前10的一流整车企业,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重点产品
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紧凑型及以上车型规模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为主,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私人用车、公务用车以及其他日均行驶里程较短的领域推广应用。混合动力模式油耗相比传统车型节油25%(不包括增程式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