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夜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治心斋琴学练要》中《读易》解析:昔友人秋夜读易,其声悠扬婉转,足洽人心。余闻而心赏之,至晓馀音犹在耳也。因谱入弦徽,虽音句重叠,而轻重疾徐之节,可为初学之阶梯云尔。
《琴学初津》中《秋夜读易》解析:是曲音节抑扬升降有序,高之如入云霄,下之如履平坦,诚后学之津梁,入手之门径。曲短情长为小操之,白眉惊谱杂用五弦九徽,七弦六徽半,四弦八徽,乃本调之变宫位,即林钟之角位用之,明明分为两调,殊非古法。兹谱悉为较正,溯古人制曲,不兼二调,今之坊本?皆不论,实由较核未精耳。琴之为曲直追三代,元音和平中正,用律精严,岂可与世俗之乐同日语哉。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