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2012年国务院三号文件关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后,我市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014年,我市对全市11个省级水功能区监测断面、1个跨县界河监测断面、3个饮用水源地、1座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的水质开展了监测评价,实现了全市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同时,依托市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及监控能力建设,我市推进市、县(区)两级水资源实时监控,能及时有效掌握小型以上水库及主要河流环境状况。
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加强取水许可台帐建设,2014年全市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率已达到100%,实现取水许可证全部登记入库。
为确保水资源水质达标,我市建立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及时向社会公布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市水务部门每年委托宜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于每月上、中、下旬分3次对仙女湖、孔目江水源地取水点及周边水质进行监测,并运用媒体平台公布监测结果。作为供水企业,新余水务集团严格按规定对市政供水的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日常检测。目前,新余水务集团已具备国家要求106项中的104项指标检测能力,水行业检测能力居全省第二位。
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雨污工程建设都是我市污水治理工作的重点,2014年,在实施15公里北湖路、劳动路污水管网改造之时,我市投资约1亿元开工建设廖家江改道工程,其中排水主渠全长1486米,污水主管道全长2973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预计今年8月份全部完工。2015年开工建设城南片区污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和袁河北岸截污管工程。
同时,为提升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水平,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我市扎实有序推进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有良山、双林、罗坊、河下等四镇列入省级百强中心镇,四个镇污水处理项目方案均已编制完成,通过县、市评审,已上报省住建厅审查备案。目前四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已竣工并投入运行。
引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保护好新余流域的水质、节约土地资源,市委、市政府站在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率先以合同环境服务的方式探索引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理全市生活垃圾,破解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困局。
电厂日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600吨,能够满足新余未来10到15年生活垃圾处理需求,预计年发电量6800万度,相当于约4万户新余居民一年用电量,可节约标准煤2.16万吨,年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216吨、二氧化硫排放345.6吨,年节约新余土地资源60万平方米,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缓解政府用地紧张局面。
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为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我市制定仙女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及处置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仙女湖、孔目江流域1公里范围内新办任何工矿企业一律不批,对环湖企业进行拉网式监督清理,清理仙女湖流域1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关闭沿湖2家养鸭场和5个规模化养猪场。
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我市将仙女湖、孔目江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24小时监测纳入2015年30件民生实事。目前全市已建有3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位于孔目江四水厂、仙女湖三水厂和分宜县角元村,其中孔目江和仙女湖为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角元村的为宜春——新余交界断面监测点位。全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24小时监测站已经完成站房建设以及仪器安装调试工作,预计2016年1月将实时对外发布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数据。
一项项创新之举,一个个有力措施,让清澈的水源灌输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条动脉,使城市在钢筋丛林的环绕中依然呈现青山绿水,令民众在辛勤劳作之余唱响幸福之歌,让新余这座新兴崛起的城市继续迈向发展至上、富民为先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