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CPU312C模块6ES7312-5BF04-0AB0 西门子CPU312C模块6ES7312-5BF04-0AB0
产品品牌:siemens/西门子
产品规格:全新原装
产品质量:质量保证
产品价格:价格优势
公司大量现货!!!
【同样的价格、同样的品牌、给您不一样的服务】
上海隆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系统集成商)专业销售西门子S7-200/300/400/1200PLC、数控系统、变频器、人机界面、触摸屏、伺服、电机、西门子电缆等,并可提供西门子维修服务,欢迎来电垂询
联系人: 李 建 (销售经理)
手机 :15800846971
QQ :3192212451
西门子CPU312C模块6ES7312-5BF04-0AB0
新型的SIMATICS7-1500控制器除了包含多种创新技术之外,还设定了新标准,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无论是小型设备还是对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复杂设备装置,都一一适用。SIMATICS7-1500无缝集成到TIA博途中,极大提高了工程组态的效率。
性能
结构组成
设计操作
信息安全集成
专有技术保护
防拷贝保护
访问保护
操作保护
集成系统诊断
技术集成
TRACE 功能
运动控制功能
PLC程序的次序与执行顺序
(1)触点的结果与步
即使在动作相同的程控电路中,借助于触点的构成方法出可简化程序与节省程序步数。
①宜将串联电路多的电路写在上方。如图1的a图。
②宜将并联多的电路写在左方。如图1的b图。
(2)程序的执行顺序
对顺控程序作“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处理。
用PLC改造继电器控制系统时,因为原有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经过长期使用和考验,已经被证明能完成系统要求的控制功能,而继电器电路图与梯形图在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根据继电器电路图来设计梯形图,即将继电器电路图“转换”为具有相同功能的PLC的外部硬件接线图和梯形图。因此根据继电器电路图来设计梯形图是一条捷径。使用这种设计方法时注意梯形图是PLC的程序,是一种软件,而继电器电路是由硬件元件组成的,梯形图和继电器电路有很大的本质区别,例如在继电器电路图中,各继电器可以同时动作,而PLC的CPU是串行工作的,即CPU同时只能处理1条指令,根据继电器电路图设计梯形图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种设计方法一般不需要改动控制面板,保持了系统原有的外部特性,操作人员不用改变长期形成的操作习惯。
PLC输入模块简介
是FXlN系列的直流输入电路和内部电路的示意图。PLC外部的虚线框内是NPN管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电子传感器(如接近开关)的示意图。图2-4是扩展模块FX2N?48ER?UAl/UL的交流输入电路的示意图。
当图2-3中的外接触点接通或图中的NPN型晶体管饱和导通时,电流经24V电源的正极(24V端子)、S/S端子、内部电路、X0等输入端子和外部的触点或晶体管,从0V端子流回24V电源的负极,使光耦合器中两个反芳联的发光二极管中的一个亮,光敏三极管饱和导通,CPU在输入阶段读入的是数字1;外接触点断开或.NPN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时,光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熄灭,光敏三极管截止,CPU在输入阶段读入的是数字0。
当图2-4中的外接触点接通,或图中的PNP型晶体管饱和导通时,电流经24V电源的正极(24V端子)、外部的触点或晶体管、X0等输入端子、内部电路和S/S端子,从0V端子流回24V电源的负极,使光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亮,光敏三极管饱和导通。
输入电路中设有RC滤波电路,以防止由于输入触点抖动或外部干扰脉冲引起错误的输入信号。滤波电路延迟时间的典型值为10~20ms(信号上升沿)和20~50ms(信号下降沿),输入电流约5~10mA.
S7-200 PLC编程中的寻址方式
在S7-200系列中,寻址方式分为两种: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直接寻址方式是指在指令中直接使用存储器或寄存器的元件名称和地址编号,直接查找数据。间接寻址是指使用地址指针来存取存储器中的数据,使用前,首先将数据所在单元的内存地址放入地址指针寄存器中,然后根据此地址存取数据。本书仅介绍直接寻址。
直接寻址时,操作数的地址应按规定的格式表示。指令中数据类型应与指令相符匹配。
在S7-200系列中,可以按位、字节、字和双字对存储单元进行寻址。寻址时,数据地址以代表存储区类型的字母开始,随后是表示数据长度的标记,然后是存储单元编号;对于按位寻址,还需要在分隔符后指定位编号。
在表示数据长度时,分别用B、W、D字母作为字节、字和双字的标识符。
1)字节寻址(8 bit)
字节寻址由存储区标识符、字节标识符、字节地址组合而成。如VB100,其字节寻址方式如图所示。
字节寻址的格式:[区域标识][字节标识符].[字节地址]
2)字寻址(16 bit)
字寻址由存储区标识符、字标识符及字节起始地址组合而成。如VW100,其字寻址方式如图所示。
字寻址的格式:[区域标识][字标识符].[字节起始地址]
3)双字寻址(32 bit)
双字寻址由存储区标识符、双字标识符及字节起始地址组合而成。如VD100,其双字寻址方式如图所示。
双字寻址的格式:[区域标识][双字标识符].[字节起始地址]
为使用方便和使数据与存储器单元长度统一,S7-200系列中,一般存储单元都具有位寻址、字节寻址、字寻址及双子寻址4种寻址方式。寻址时,不同的寻址方式情况下,选用同一字节地址作为起始地址时,其所表示的地址空间是不同的。
在S7-200中,一些存储数据专用的存储单元不支持位寻址方式,主要有模拟量输入/输出、累加器、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当前值存储器等。而累加器不论采用何种寻址方式,都要占用32位,模拟量单元寻址时均以偶数标志。此外,定时器、计数器具有当前值存储器及位存储器,属于同一个器件的存储器采用同一标号寻址。
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举例
一、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l-2a是继电器结构示意图,它主要由电磁线圈、铁心、触点和复位弹簧组成。继电器有两种不同的触点,在线圈断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如图1-2中的触3,4),处于闭合状态的触点称为常闭触点(如图1-2中的触点1,2)。
当线圈通电时,电磁铁产生磁力,吸引衔铁,使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线圈电流消失后,复位弹簧使衔铁返回原来的位置,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图l-2b是继电器的线圈、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一只继电器可能有若干对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在继电器电路图中,一般用相同的由字母、数字组成的文字符号(如KA2)来标注同一个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
二、接触器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图1—3是用交流接触器控制异步电动机的主电路、控制电路和有关的波形图。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继电器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继电器触点的额定电流较小,而接触器是用来控制大电流负载的,例如它可以控制额定电流为几十安至几千安的异步电动机。按下起动按钮SBl,它的常开触点接通,电流经过SBl的常开触点和停止按钮SB2、作过载保护用的热继电器FR的常闭触点,流过交流接触器KM的线圈,接触器的衔铁被吸合,使主电路中的3对常开触点闭合,异步电动机M的三相电源被接通,电动机开始运行,控制电路中接触器KM的辅助常开触点同时接通。放开起动按钮后,SBl的常开触点断开,电流经KM的辅助常开触点和SB2、FR的’常闭触点流过KM的线圈,电动机继续运行。KM的辅助常开触点实现的这种功能称为“自锁”或“自保持”,它使继电器电路具有类似于R-S触发器的记忆功能。
在电动机运行时按停止按钮SB2,它的常闭触点断开,使KM的线圈失电,KM的主触点断开,异步电动机的三相电源被切断,电动机停止运行i同时控制电路中KM的辅助常开触点断开。当停止按钮SB2被放开,其常闭触点闭合后,KM的线圈仍然失电,电动机继续保持停止运行状态。图1.3给出了有关信号的波形图,图中用高电平表示1状态(线圈通电、按钮被按下),用低电平表示0状态(线圈断电、按钮被放开)。
图1.3中的控制电路在继电器系统和PLC的梯形图中被大量使用,它被称为“起动-保持-停止”电路,或简称为“起保停”电路。
如何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依据,又是设备竣工验收的依据。设计任务的拟定一般由技术领导部门、设备使用部门和任务设计部门等几方面共同完成的。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书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名称、用途、基本结构、动作要求及工艺过程介绍。
(2)电力拖动的方式及控制要求等。
(3)联锁、保护要求。
(4)自动化程度、稳定性及抗干扰要求。
(5)操作台、照明、信号指示、报警方式等要求。
(6)设备验收标准。
(7)其它要求。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图原理讲解
在图1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主电路和继电器控制电路图,图2与3是功能与它相同的PLC控制系统的外部接线图和梯形图,其中,KM1和KM2分别是控制正转运行和反转运行的交流接触器。
在梯形图中,用两个起保停电路来分别控制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按下正转起动按钮SB2,X0变为ON,其常开触点接通,Y0的线圈“得电”并自保持,使KM1的线圈通电,电机开始正转运行。按下停止按钮SB1,X2变为ON,其常闭触点断开,使Y0线圈“失电”,电动机停止运行。
在梯形图中,将Y0和Y1的常闭触点分别与对方的线圈串联,可以保证它们不会同时为ON,因此KM1和KM2的线圈不会同时通电,这种安全措施在继电器电路中称为“互锁”。除此之外,为了方便操作和保证Y0和Y1不会同时为ON,在梯形图中还设置了“按钮联锁”,即将反转起动按钮X1的常闭触点与控制正转的Y0的线圈串联,将正转起动按钮X0的常闭触点与控制反转的Y1的线圈串联。设Y0为ON,电动机正转,这时如果想改为反转运行,可以不按停止按钮SB1,直接按反转起动按钮SB3,X1变为ON,它的常闭触点断开,使Y0线圈“失电”,同时X1的常开触点接通,使Y1的线圈“得电”,电机由正转变为反转。
梯形图中的互锁和按钮联锁电路只能保证输出模块中与Y0和Y1对应的硬件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心不会同时接通。由于切换过程中电感的延时作用,可能会出现一个接触器还未断弧,另一个却已合上的现象,从而造成瞬间短路故障。可以用正反转切换时的延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一方案会增加编程的工作量,也不能解决不述的接触器触点故障引起的电源短路事故。如果因主电路电流过大或接触器质量不好,某一接触器的主触点被断电时产生的电弧熔焊而被粘结,其线圈断电后主触点仍然是接通的,这时如果另一接触器的线图通电,仍将造成三相电源短路事故。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在PLC外部设置由KM1和KM2的辅助常闭触点组成的硬件互锁电路(见图2),假设KM1的主触点被电弧熔焊,这时它与KM2线圈串联的辅助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因此KM2的线圈不可能得电。
图1中的FR是作过载保护用的热继电器,异步电动机长期严重过载时,经过一定延时,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其常闭触点与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过载时接触器线圈断电,电机停止运行,起到保护作用。
有的热继电器需要手动复位,即热继电器动作后要按一下它自带的复位按钮,其触点才会恢复原状,即常用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这种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可以像图2那样接在PLC的输出回路,仍然与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这种方案可以节约PCL的一个输入点。
有的热继电器有自动复位功能,即热继电器动作后电机停转,串接在主回路中的热继电器的热元件冷却,热继电器的触点自动恢复原状。如果这种热断电器的常闭触点仍然接在PLC的输出回路,电机停转后过一段时间会因热继电器的触点恢复原状而自动重新运转,可能会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因此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不能接在PLC的输出回路,必须将它的触点接在PLC的输入端(可接常开触点或常闭触点),用梯形图来实现电机的过载保护。如果用电子式电机过载保护器来代替热继电器,也应注意它的复位方式。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要求
1.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设计前,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并与相关部分的设计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拟定控制方案,协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在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满足控制要求。
3.考虑到生产的发展,工艺的改进及系统扩充,在选择可编程控制器的CPU模板及I/O模板时,应适当留有余量。
1.确定系统运行方式与控制方式。PLC可构成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如单机控制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等。在进行应用系统设计时,要确定系统的构成形式。
2.选择用户输入设备(按钮、操作开关、限位开关、传感器等)、输出设备(继电器、接触器、信号灯等执行元件)以及由输出设备驱动的控制对象(电动机、电磁阀等)。这些设备属于一般的电气元件,其选择的方法属于其他课程的内容。
3.PLC的选择。PLC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正确选择PLC对于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PLC应包括机型选择、容量选择、I/O模块选择、电源模块选择等。
4.分配I/0点,绘制I/0连接图,必要时还须设计控制台(柜)。
5.设计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整个系统工作的软件,是保证系统正常、安全、可靠的关键。因此控制系统的程序应经过反复调试、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6.编制控制系统的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电气原理图及电气元件明细表、I/0连接图、I/O地址分配表、控制软件。
串联型稳压电路
有放大和负反馈作用的串联型稳压电路是最常用的稳压电路。它的电路和框图见图 4 ( b )、( c )。它是从取样电路( R3 、 R4 )中检测出输出电压的变动,与基准电压( V Z )比较并经放大器( VT2 )放大后加到调整管( VT1 )上,使调整管两端的电压随着变化。如果输出电压下降,就使调整管管压降也降低,于是输出电压被提升;如果输出电压上升,就使调整管管压降也上升,于是输 出电压被压低,结果就使输出电压基本不变。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发展成很多变型电路或增加一些辅助电路,如用复合管作调整管,输出电压可调的电路,用运算放 大器作比较放大的电路,以及增加辅助电源和过流保护电路等。
( 3 )开关型稳压电路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稳压电源是开关型稳压电源。它的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本身功耗很小,所以有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但电路比较复杂。
开关稳压电源从原理上分有很多种。它的基本原理框图见图 4 ( d )。图中电感 L 和电容 C 是储能和滤波元件,二极管 VD 是调整管在关断状态时为 L 、 C 滤波器提供电流通路的续流二极管。开关稳压电源的开关频率都很高,一般为几~几十千赫,所以电感器的体积不很大,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也不多。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 从取样电路( R3 、 R4 )中检测出取样电压经比较放大后去控制一个矩形波发生器。矩形波发生器的输出脉冲是控制调整管( VT )的导通和截止时间的。如果输出电压 U 0 因为电网电压或负载电流的变动而降低,就会使矩形波发生器的输出脉冲变宽,于是调整管导通时间增大,使 L 、 C 储能电路得到更多的能量,结果是使输出电压 U 0 被提升,达到了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
( 4 )集成化稳压电路
近年来已有大量集成稳压器产品问世,品种很多,结构也各不相同。目前用得较多的有三端集成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 CW7800 系列和输出负电压的 CW7900 系列等产品。输出电流从 0.1A ~ 3A ,输出电压有 5V 、 6V 、 9V 、 12V 、15V 、 18V 、 24V 等多种。
这种集成稳压器只有三个端子,稳压电路的所有部分包括大功率调整管以及保护电路等都已集成在芯片内。使用时只要加上散热片后接到整流滤波电路后面就行了。外围元件少,稳压精度高,工作可靠,一般不需调试。
图 4 ( e )是一个三端稳压器电路。图中 C 是主滤波电容, C1 、 C2 是消除寄生振荡的电容 ,VD 是为防止输入短路烧坏集成块而使用的保护二极管。
五、电源电路读图要点和举例
电源电路是电子电路中比较简单然而却是应用最广的电路。拿到一张电源电路图时,应该: ① 先按“整流 — 滤波 — 稳压”的次序把整个电源电路分解开来,逐级细细分析。 ② 逐级分析时要分清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弄清它们的作用和参数要求等。例如开关稳压电源中,电感电容和续流二极管就是它的关键元件。 ③ 因为晶体管有 NPN 和 PNP 型两类,某些集成电路要求双电源供电,所以一个电源电路往往包括有不同极性不同电压值和好几组输出。读图时必须分清各组输出电压的数值和极性。在组装和维 修时也要仔细分清晶体管和电解电容的极性,防止出错。 ④ 熟悉某些习惯画法和简化画法。 ⑤ 最后把整个电源电路从前到后全面综合贯通起来。这张电源电路图也就读懂了。
例 1 电热毯控温电路
图 5 是一个电热毯电路。开关在“ 1 ”的位置是低温档。 220 伏市电经二极管后接到电热毯,因为是半波整流,电热毯两端所加的是约 100 伏的脉动直流电,发热不高,所以是保温或低温状态。开关扳到“ 2 ”的位置, 220 伏市电直接接到电热毯上,所以是高温档。
例 2 *电子灭蚊蝇器
图 6 是利用倍压整流原理得到小电流直流*电的灭蚊蝇器。 220 伏交流经过四倍压整流后输出电压可达 1100 伏,把这个直流*加到平行的金属丝网上。网下放诱饵,当苍蝇停在网上时造成短路,电容器上的*通过苍蝇身体放电把蝇击毙。苍蝇尸体落下后,电容器又被 充电,电网又恢复*。这个*电网电流很小,因此对人无害。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复杂
性,编程难度高、难以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当时的工业控制,主要还是以继电—接触器组成控制系统。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制造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器,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线、减少时间,降低成本。因而设想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灵活及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适合于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 “面向控制过程,面向对象”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即:
硬件: 减少
软件: 灵活 简单
针对上述设想,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这种新型控制器所必须具备的十大条件(有名的“GM10条” ):
1 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序
2 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3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4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 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输出可以是交流115V,2A以上,可直接驱动电磁阀
9 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 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接着,美国国MODICON公司也开发出可编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早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存储程序指令、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主要用于:1. 逻辑运算 2. 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均属开关量控制。所以,通常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进入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了通用微处理器,这种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实际上应称之为PC——可编程序控制器。
至80年代,随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象显示的发展,使P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