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加气混凝土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进步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不予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加气混凝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气混凝土的标准及规范急待完善和提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加气混凝土行业的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如何完善标准体系;如何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建筑节能和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产品标准及规范,以有效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如何解决产品标准与应用规范相脱节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以产品标准与应用规范脱节问题为例,现在一些地区和企业往往出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但由于没有考虑建筑应用的要求,导致在使用中却不能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局面,建设部下达了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编制任务,这一标准将起到所有用于墙体的建筑材料标准统领作用。
但应用技术的发展还落后于生产的发展。设备开发与工艺技术脱节,工艺技术又与应用技术脱节是目前加气混凝土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尤以后一个脱节对行业的发展影响为大。对于加气混凝土,其最大的优势是单一材料达到节能50%的要求,而对于节能65%的要求,就必须在砌筑上使灰缝小于3mm,才有可能使用专用砂浆,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必须普遍达到尺寸偏差小于1.5mm的水平,从全行业看,这一要求显然没有“普遍”,其关键还是切割机。目前,我们的切割机制造企业,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市场的竞争上,而在切割精度上,在解决六面切割和切割时的坯体损伤上以及粘连上,似乎还没有尽力。
再如加气混凝土产品往往存在抗压强度低,这是限制加气产品应用的关键因素,它带来了饰面问题、空鼓开裂问题;而加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大,也是建筑设计部门在使用时的又一忧虑所在,最终影响加气产品的使用。
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提升产品标准质量,加强产品标准与应用规范相衔接来予以解决。
一是产业发展缺少系统规范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缺少规范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如“准入条件”等政策,因此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既出现了部分地区盲目、无序发展的现象,不依据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投产建线;也出现了高水平生产线和低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线同时发展的现象。部分新建企业盲目追求规模,但想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中获得短期利益,故而无限降低投资,为企业日后生产埋下产品质量隐患,进而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加之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投其所好,向市场和企业提供所谓的低价成套生产设备,一些采用这类设备的企业,不仅产品达不到要求,就连改造都很困难。
二是加气混凝土行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缺少研发投入,制约和影响了加气混凝土行业整体生产、制造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由于不关注长远发展、只重视眼前利益,加之行业中,缺少专门的研究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和研发投入,因此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停留在抄袭仿制阶段,缺少自己的专有技术。我们的众多设备制造企业,也应在仿制的同时有所提高。蒸压釜是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中最成熟的设备,并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虽然不如切割机那样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参数让用户来比较和选择,但因其为压力容器,自然质量上必须严格控制,这主要表现在制造的工艺和所采用的材料要求很严,但早已淘汰的方钢代用轨道,现在又出现在一些新生产线中;蒸压釜的规格一般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确定,目前选用较多的是Φ2m、Φ2.68m和Φ2.85m系列,Φ1.65m系列用于加气混凝土不论从工艺要求,还是使用的经济性考虑都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在十几年前提出的生产设备技术条件中就明确为淘汰设备。近来,一些设计人员也提出并使用Φ2.5m系列的蒸压釜,可以说,与Φ2.68m系列蒸压釜比较,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一规格在釜的维护保养上、使用的便利性和加气混凝土制品质量保证上,都存在欠缺。在此,应提出的是,任何设备,其潜力不是无限可挖的,设备的规格也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太随意的变化并不可取,这也包括我们的模具有4.2m和6m系列,而4.5m反而是不经济的。目前,也有些企业推出了迁就低投资的设备(并很随意地就打出了50万的生产能力),其最多见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直接简化结构、简化工艺。
三是加气混凝土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品种规格少,影响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在国外基本上各种规格具有各自的特性和用途,总的说来,是规格品种多(包括砌块、板材、异型块、装饰块和装饰板),抗压强度指标高,尺寸偏差小。在规格上,不仅体现在尺寸规格,还体现在满足于不同用途的异型制品。相对来说,我国的产品规格比较单调,抗压强度较低,尺寸偏差大,有些内地企业到目前还在采用模框提拉切割,视尺寸偏差在5~10mm是正常的,不说国外,就与江浙沪地区的1.5mm都没法比,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推广应用。我们的产品抗压强度普遍较低,这与我们的基础和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长期形成的利废观念,也制约了我们对原材料的要求,一般都是有什么吃什么,忽略了要从原料入手,全程控制产品质量的要求。
加气混凝土具有极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墙体材料中唯一的单一材料即可达到节能要求的材料。
加气混凝土与传统的黏土砖比较,具有体积密度小、块形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吸水量大和吸水速度慢的特性,这就对加气混凝土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旦我们的施工方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影响产品的应用。因此,采用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能有效保证砌筑质量,而加气混凝土的尺寸偏差小于1.5mm则是使用专用砂浆的前提。加气混凝土在建筑中除担负围护和填充作用外,还必须承担饰面的负荷等,这就对它的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国加气混凝土制品绝大多数是砌块,而且,大多用于框架建筑的填充和围护结构,而大量的钢结构建筑和农村建筑尚未普遍采用加气混凝土,这与其优良的节能节材性能是不相符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产品质量和应用技术。农村市场虽然很大,但有着分散和规模小、应用技术薄弱的特点,加气混凝土企业如果能在应用技术上分担责任,无疑将会极大地推动加气混凝土在农村的应用。目前,我国加气混凝土板材应用相对薄弱,其中缺少完整配套的应用技术是原因之一。
针对加气混凝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推动解决:
1、研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投资发展理念,保证行业健康发展。加气混凝土大部分为私人投资,过去部分地区曾有过暴利阶段,在这阶段当然引发了投机性投资,这类企业主要考虑的是近期利益,势必忽视产品质量;另一种投资行为的出发点是,看好加气混凝土政策风险极小,但不愿合理投入,只是在有机会的时候赚一票,这类企业也不注重长期利益,设备配套有缺陷,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还有一种投资行为是实在没钱,但又不愿放弃机会,选择的设备只讲便宜,不讲性能,建成的生产线当然难以生产出合格产品。
这类企业也容易上不道德设备商的圈套。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让投资人认识到,加气混凝土是长线产品,不会在短时间内更新。同时,加气混凝土的产品质量问题不是显性问题,但一旦出了问题,也难以立即解决或弥补,因此,作为理性的投资者,不必追求过低的投资回收期,不必追求过高的内部收益率,但生产线必须配套完善,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制定产业准入条件、鼓励限制和淘汰目录等产业政策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要研究制定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引导行业科学发展。
2、适应建筑节能和建筑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研究先进适用的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要结合加气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修订加气混凝土的应用技术,包括应用规范、设计图集、施工指导等文件以及配套工具、材料标准规范。
3、制定和完善加气混凝土产品标准,提升标准的水平。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角度,促进加气混凝土技术性能的提高,满足建筑业对材料日益提高的要求。要从标准上进一步提高抗压强度和尺寸偏差指标;要根据节能的要求,重新梳理产品标准,分类指导产品满足节能要求,要从观念上应有突破,原材料质量有所提高,装备更加先进。
4、实现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加气混凝土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但也有一些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不完善,这些技术一直困扰着许多企业,并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一釜三周转”,应当组织行业内外的专家对这类不符合正常生产规律要求的行为作出判断和评价,并在理论上和实际使用效果上作出明确的结论,以制止行业内个别企业的不规范行为。
5、建立装备自律和保证体系,促进生产技术提高。目前,我国已有几十家切割机制造企业,加上蒸压釜等专有设备制造企业,所生产的切割机及配套设备可谓品种繁多,但却仅有指导性标准,而缺少控制性标准,使不规范机型随意出炉,即使成熟机型也难按标准判定或考核,造成劣质设备轻易进入市场并走出国门,给加气混凝土行业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要保证加气混凝土的健康发展,我们对装备也应提出严格的要求。
6、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行业的技术平台或技术合作联盟。作为一个行业,技术支撑是基础,过去,这一支撑主要依靠国有科研机构,但随着体制的转变,这一支撑已无从依靠,如伊通和旭建等大企业还有能力进行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开发,而许多中小企业就勉为其难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投入所形成的成果,已不可能让别的企业轻易分享,这势必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从我们行业的产品质量、应用技术、标准规范以及技术装备,都表现出以行业为主导的技术支撑的薄弱。为此,需要组织行业各类人才,筹措资金,共同研究行业的问题。